全佛文化

商品介紹 PRODUCT LIST
善說顯現喜宴–甯瑪派大圓滿教法(見部)
商品編號:10800027
優惠價:$585 原價:$650
作       者敦珠法王 造論∕談錫永、許錫恩 翻譯      系列集數甯瑪派叢書–見部 7
出  版  社:全佛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4月
語       言:繁體中文                          規       格精裝 / 21 x 15 cm
ISBN 9789866936470
內容簡介
綜合全書,已盡明佛家(顯密兩乘)一切宗部之見修行果,尤能澄清今日許多對大圓滿之誤解、對如來藏之誤解。若以為論主於此有意高判自宗,故非佛說,是即不解如來密意而成誹謗,尚希能持平細讀,依於四依而思唯,當即能入究竟解脫道。
本書為近代甯瑪派(rNying ma pa)法王敦珠甯波車.無畏智金剛(bDud ’joms rin po che, ’Jigs bral ye shes rdo rje, 1904–1989)所造論,藏名gSang sngags snga ’gyur rnying ma ba’i bstan pa’i rnam gzhag mdo tsam brjod pa legs bshad snang ba’I dga ’ston,譯言《密咒舊譯甯瑪派教法安立簡軌.善說顯現喜宴》。
全書分為四品。第一品抉擇「輪迴法與涅槃法」,即是抉擇外乘與內乘。外乘為不入解脫道的世間諸宗派,內乘為佛家。
第二品說佛三身自性如何安立。於法身,說普賢王如來,即是法界、即是如來藏。由法身可見立五智,如是安立報身自性。至於化身,說為四種:一自性化身、二調伏有情化身、三種種不同應化身、四大圓滿應化身。此為不共說。
第三品說「性相因乘」,此即聲聞、緣覺、及大乘三乘。由此演說四部宗義,及毗婆沙、經量、唯識、中觀宗等四部。
第四品說「密咒果乘」。說為「果」,因必須明觀修之道然後始能證果,故起首即說「以果入道」,與性相乘之「以因入道」作差別。論主廣引經續以為證成。於此為本論心髓,讀者若欲澈知甯瑪派之基道果者,應再三細讀。
總序
近年西藏密宗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甯瑪派(rNying ma pa)的「大圓滿」 (rdzogs pa chen po) 亦同時受到歐、 美、目學者的重視。於是研究「大圓滿」及宵瑪派教法的外 文書籍不斷出版,研究文章亦於各學術機構的學報發表。
然而遺憾的是,我們接觸到的書刊文獻,絕大部分都未能如實說明「大圓滿」 (dbu ma chen po) 的修持見地──「大中觀見」即如來藏思想,於修持上亦未能說出次第修習與次第見地的配合,如抉擇見與決定見。因此便令到「大圓滿」這一法系,在大乘佛教中地位模糊。
事實上,「大圓滿」與漢土的禪宗同一淵源。即是說,他們本屬同一見地的印度大乘修持系統,即文殊師利不可思議法門。傳入漢土的成為禪宗,傳入西藏則成為甯瑪派的「大圓滿」。──因此「大圓滿」的修持,跟藏密其他教派的修持有所不同,可謂獨樹一幟。也因此,漢土禪宗於六祖慧能以前,以說如來藏的《入楞伽經》印心,而甯瑪派亦判《入楞伽經》為「大中觀」見的根本經典。
本叢書的編譯,即據甯瑪派近代法王敦珠甯波車(H.H.  Dudjom  Rinpoche,1904-1987)  的傳授,分「見」、「修」兩部編成。在「見」的部分,著重闡釋「大中觀見」,即「去阿拉藏思想」的真實義,使讀者能暸解此印度佛學系統中的重要思想,以及其與禪宗修持、「大圓滿」修持的關係。
 
至於「修」的部分,則選譯甯瑪派歷代祖師的論著, 及諸嚴傳法要。如是配合大圓滿「四部加行法」(sbyor ba bzhi)  ──即外加行、內加行、密加行、密密加行。
目錄
總序
漢譯序
翻譯說明
論主敬禮                  
轉起                     
第一品 輪迴法與涅槃法(分五)         
 甲一 體性與詞義(分三)                              
  乙一 體性                                     
  乙二 詞義                                       
  乙三 判別                                                     
 甲二 輪迴法(分四)                                
  乙一 輪迴之性相                                              
  乙二 世間乘與梵淨乘(分二)                       
   丙一 世間乘                               
   丙二 梵淨乘                                  
  乙三 不悟及邪悟者(分二)                         
   丙一 不悟者(分二)                            
    丁一 庸常者                             
    丁二 順世者                               
   丙二 邪悟者(分五)                             
    丁一 數論派                                
    丁二 自在天派                             
    丁三 遍入天派                             
    丁四 耆那派                                
    丁五 斷見派                                
  乙四 餘論                                       
 甲三 涅槃法(分二)                                  
  乙一 超越世間乘之殊勝                           
  乙二 超越世間乘之圓滿解說(分二)                         
   丙一 證悟正法                                 
   丙二 傳授正法                                
 甲四 善說(分三)                                    
  乙一 體性                                       
  乙二 詞義                                      
  乙三 判別(分五)                                  
   丙一 依佛增上(分三)                           
    丁一 佛親說語                             
    丁二 佛加被語                             
    丁三 佛開許語                         
   丙二 依時                                
   丙三 依部(分三)                           
    丁一 十二分教                         
    丁二 九分教                           
    丁三 三藏                             
   丙四 依對治力(分二)                       
    丁一 八萬四千法蘊                      
    丁二 四藏                             
   丙五 依力用                             
 甲五 論典(分三)                               
  乙一 體性                                                       
  乙二 詞義                                                        
  乙三 判別(分六)                                             
   丙一 依優劣(分二)                         
    丁一 四種論典                         
    丁二 九種論典                         
   丙二 依意樂                             
   丙三 依造論者(分五)                       
    丁一 據佛之教法                        
    丁二 據羅漢之教法                     
    丁三 據菩薩之教法                      
    丁四 據授記                               
    丁五 據學者班智達                           
   丙四 依機理(分二)                             
    丁一 釋善說之論典                           
    丁二 自造釋論                             
   丙五 依所釋善說(分二)                       
    丁一 道注                                  
    丁二 注釋個別法輪(分四)                     
     戊一 初轉法輪(分三)                      
      己一 建立見地                        
      己二 建立行持                        
      己三 建立見行合一                      
     戊二 二轉法輪(分三)                     
      己一 建立見地                        
      己二 建立行持                        
      己三 建立見行合一                      
     戊三 三轉法輸(分三)                      
      己一 建立見地                        
      己二 建立行持                      
      己三 建立見行合一                     
     戊四 持明藏(分三)                      
      己一 建立見地                      
      己二 建立行持                        
      己三 建立見行合一                      
   丙六 依所詮義(分三)                           
    丁一 盡所有之論典(分二)                    
     戊一 共                                  
     戊二 不共(分二)                         
      己一 外明(分四)                        
       庚一 工巧明                      
       庚二 醫方明                        
       庚三 聲明                           
       庚四 因明                           
      己二 小五明(分五)                      
       庚一 星算明                        
       庚二 詩頌明                       
       庚三 韻律明                        
       庚四 辭藻明                        
       庚五 戲劇明                        
    丁二 如所有之論典                           
    丁三 教授解脫與證遍智之論典                 
第二品 二身導師自性之安立(分五)               
 甲一 普賢王如來                                    
 甲二 普賢王如來之化身金剛持                        
 甲三 佛色身二相(分三)                              
  乙一 報身                                                       
  乙二 化身(分四)                                             
   丙一 自性化身                                
   丙二 調伏有情化身(分四)                      
    丁一 廣大福德身調伏                        
    丁二 現前意調伏                            
    丁三 不可思議力調伏                        
    丁四 發語為學之調伏                        
   丙三 種種不同應化身                          
   丙四 大圓滿應化身                            
 甲四 佛五身及五智                               
 甲五 佛身與智之功德                               
第三品 性相因乘(分九)                           
引言                                                            
 甲一 三轉法輪(分三)                               
  乙一 初轉                                    
  乙二 二轉                                     
  乙三 三轉                                     
 甲二 小乘(分四)                                   
  乙一 毘婆沙部(分五)                             
   丙一 色法                                   
   丙二 心法                                   
   丙三 心所有法                               
   丙四 不相應行法                              
   丙五 無為法                                 
  乙二 經量部                                   
  乙三 聲聞                                     
  乙四 緣覺                                     
 甲三 大乘(分二)                                   
  乙一 唯識宗(分三)                               
   丙一 三性(分三)                            
    丁一 遍計自性                            
    丁二 依他自性                            
    丁三 圓成自性                            
   丙二 實相派與虛相派                        
  乙二 中觀宗(分二)                             
   丙一 外宗(分二)                             
    丁一 自續派                            
    丁二 應成派                              
   丙二 內宗大中觀                           
 甲四 大中觀超越唯識                               
 甲五 不了義及了義之善說                      
 甲六 佛種姓(分三)                            
  乙一 本性住種姓                                         
  乙二 習所成種姓                                          
  乙三 廣說二種姓                                          
 甲七 大中觀二諦                              
 甲八 計量因乘之寶匙(分三)                    
  乙一 正法之了義及不了義                 
  乙二 正法之意樂及密意(分二)                
   丙一 意樂(分四)                          
    丁一 平等                            
    丁二 別義(三性三無性)               
    丁三 別時                            
    丁四 別欲                            
   丙二 密意(分四)                          
    丁一 令入                            
    丁二 性相                          
    丁三 對治                           
    丁四 闡明                          
  乙三 意樂與密意之差別                      
 甲九 總括因乘(分三)                         
  乙一 聲聞乘(分三)                                       
   丙一 體性
   丙二 詞義
   丙三 判別(分六)
    丁一 入道
    丁二 見(分三)
     戊一 有部
     戊二 經部
     戊三 小結
    丁三 戒律
    丁四 修
    丁五 行
    丁六 果
  乙二 緣覺乘(分三)
   丙一 體性
   丙二 詞義
   丙三 判別(分六)
    丁一 入道
    丁二 見
    丁三 戒
    丁四 修
    丁五 行
    丁六 果
  乙三 菩薩乘(分二)                                        
   丙一 菩薩乘優勝之處                          
   丙二 特性(分三)                              
    丁一 體性                               
    丁二 詞義                                  
    丁三 判別(分六)                            
     戊一 入道                             
     戊二 見                                
     戊三 戒律                              
     戊四 修                               
     戊五 行                               
     戊六 果                               
第四品 密咒果乘(分二)                        
引言                                                            
 甲一 密咒之殊勝(分十)                             
  乙一 以果入道                                  
  乙二 如何以果入道                              
  乙三 四殊勝處                                 
  乙四 廣釋意樂                                               
  乙五 其他殊勝處(分三)                                      
   丙一 迅捷                                   
   丙二 樂                                 
   丙三 道遠善巧方便                       
  乙六 十五殊勝處(分十五)                                      
   丙一 見地(分七)                         
    丁一 二諦                            
    丁二 觀修見地                        
    丁三 見地之差別                      
    丁四 其他差別                        
    丁五 三種差別                        
    丁六 四最上差別                     
    丁七 五種差別                        
   丙二 行持                              
   丙三 持心                              
   丙四 因                                 
   丙五 道                                 
   丙六 果                                 
   丙七 地                                 
   丙八 時                                 
   丙九 受用                              
   丙十 瑜伽                              
   丙十一 自利利他                         
   丙十二 意樂                            
   丙十三 離勞                                 
   丙十四 少難                                 
   丙十五 積聚資糧                              
  乙七 佛身之殊勝                                                      
  乙八 佛語之殊勝                                                     
  乙九 佛意之殊勝                               
  乙十 略攝                                     
 甲二 密咒〔不共〕乘之體性及詞義(分二)             
  乙一 廣釋(分三)                                
   丙一 體性                                   
   丙二 詞義(分四)                              
    丁一 密咒〔護意)(分三)
     戊一 救護之容易
     戊二 救護之迅捷
     戊三 E-VAM
    丁二 持明藏(分二)
     戊一 說「藏」
     戊二 說「持明」(分四)
      己一 世間持明
      己三 持明智身                 
      己二 超越世間持明                     
      己四 大瑜伽持明                       
    丁三 金剛乘(分二)                          
     戊一 不異                              
     戊二 不滅                            
    丁四 續                                   
   丙三 續與續部判別(分三)                      
    丁一 三續(分三)                            
     戊一 基續                             
     戊二 道續                              
     戊三 果續                              
    丁二 四續部〔藏〕之首三績部(分三)         
     戊一 事續(分五)                         
      己一 見                              
      己二 修                             
      己三 果                              
      己四 續藏                            
      己五 分部                            
     戊二 行續(分四)                        
      己一 見、行                           
      己二 修                           
      己三 果                           
      己四 續藏                            
     戊三 瑜伽續(分五)                      
      己一 見                             
      己二 修                              
      己三 果                              
      己四 續藏                            
      己五 方便與智慧                       
    丁三 四續部〔藏〕之無上瑜伽續(分四)        
     戊一 摩訶瑜伽(分四)                  
      己一 基(分四)                     
       庚一 四種證悟因                    
       庚二 三清淨因                    
       庚三 四平等因                     
       庚四 大我因                    
      己二 道(分二)                       
       庚一 方便道                       
       庚二 解脫道(分二)                 
        辛一 生起次第                  
        辛二 圓滿次第                  
      己三 果──持明位                   
      己四 續藏                            
     戊二 無比瑜伽(分四)                   
      己一 基(分二)                       
       庚一 三壇城                       
       庚二 三瑜伽                    
      己二 道(分二)                   
       庚一 方便決定道                 
       庚二 智慧解脫道(分三)           
        辛一 隨逐於尋伺               
        辛二 隨逐於諦實               
        辛三 隨逐於種字               
      己三 果                          
      己四 續藏                        
     戊三 計量密咒乘法典之寶匙(分二)     
      己一 六遍                        
      己二 四釋(分四)                   
       庚一 詞義                      
       庚二 道義                      
       庚三 密義                      
       庚四 究竟義                    
     戊四 無上瑜伽(分三)                 
      己一 無上瑜伽(大圓滿)更殊勝之理   
      己二 釋無上瑜伽(大圓滿)       
      己三 分部(分三)                 
       庚一 心部(分二)                 
        辛一 廣釋                    
        辛二 經典                       
       庚二 界部(分二)                    
        辛一 廣釋                      
        辛二 經典                       
       庚三 口訣部(分三)                   
        辛一 廣釋                      
        辛二 經典                       
        辛三 口訣部之見與道(分三)        
         壬一 見                       
         壬二 立斷                     
         壬三 頓超                     
  乙二 總括果乘(分三)                                         
   丙一 外內績之區別                            
   丙二 禁戒明覺外續(分三)                      
    丁一 事續(分三)                            
     戊一 體性                              
     戊二 詞義                              
     戊三 判別(分六)                         
      己一 入道                            
      己二 見                              
      己三 戒律                            
      己四 修                          
      己五 行                          
      己六 果                          
    丁二 行續(分三)                       
     戊一 體性                         
     戊二 詞義                          
     戊三 判別(分六)                     
      己一 入道                        
      己二 見                          
      己三 戒律                        
      己四 修                        
      己五 行                          
      己六 果                         
    丁三 瑜伽續(分三)                    
     戊一 體性                         
     戊二 詞義                          
     戊三 判別(分六)                     
      己一 入道                        
      己二 見                         
      己三 戒律                        
      己四 修                         
      己五 行                        
      己六 果                        
   丙三 方便內續(分三)                          
    丁一 大瑜伽(分三)                        
     戊一 體性                              
     戊二 詞義                              
     戊三 判別(分六)                         
      己一 入道                            
      己二 見                              
      己三 戒律                          
      己四 修                              
      己五 行                              
      己六 果                              
    丁二 無比瑜伽(分三)                     
     戊一 體性                             
     戊二 詞義                           
     戊三 判別(分六)                       
      己一 入道                           
      己二 見                              
      己三 戒律                           
      己四 修                             
      己五 行                              
      己六 果                              
    丁三 無上瑜伽(分三)                       
     戊一 體性                          
     戊二 詞義                          
     戊三 判別(分六)                     
      己一 入道                        
      己二 見                          
      己三 戒律                        
      己四 修                          
      己五 行                          
      己六 果                          
後分                             
 甲一 餘論                           
 甲二 迴向頌                             
 甲三 論主跋                               
 甲四 漢譯者跋                              
附錄:《密咒舊譯甯瑪派教法安立簡軌‧善說顯現喜宴》藏文本
 
購物說明
商品示意圖僅供參考,請以實際供貨商品為準!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
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有聲出版品及食品,因性質特殊,一經拆封,即不接受退貨。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試閱/試聽
第一品 輪迴法與涅槃法(分五)

甲一 體性與詞義(分三)
首須了別輪迴法與涅槃法之總義,並安立其性相。此分為三:體性、詞義與判別。
乙一 體性
體性者:凡因有漏業之力用而令人流轉輪迴、且因所作唯苦是受,故自性皆屬過失者,即為世間法之性相;凡依(心識)相續而摧滅二障,且於輪迴苦中能作庇怙之善妙功德者,斯即出世間法之體性。如《如理解說》云───
 
  能除煩惱與諸苦 如是即為真實法
 
乙二 詞義
 
詞義者:(梵文)dharma,源自dhr具「持」義之字根。
此中含十義。《無死藏廣註﹒如意牛》云───
 
  以持一切故,斯即是為法
 
至若「十義」,《如理解說》云───
 
  「法」者所知、道、涅槃、對境、福德及壽命經典、大種所造色、法規、傳規共為十。
 
由是遂有摘引佛經,以顯明「法」具所知義,如有云───
 
  此等法有為,餘者則無為。
 
復次──
 
  一切法應如是知。
 
若以「法」解作「道」之義時則云──
 
  諸比丘!邪見非法,正見是法。
 
作「涅槃」義時,則云───
 
  皈依法。
相關商品
辨法法性論及釋論兩種 (見部)
NT$ 480
NT$ 432
六中有自解脫導引 (修部)
NT$ 520
NT$ 468
勝利天鼓雷音-金剛乘教法史 (見部)
NT$ 1040
NT$ 936
回商品列表
CLOSE

購物車 (0)

TOTAL:$0
無購物資料
庫存狀態文字
會員登入
更新驗證碼
忘記密碼?
立即結帳

為簡化流程,第一次購物您不需要加入會員就可以直接進行購物。完成訂購後,系統將自動將您升級為會員。

會員個資權益條款/會員服務條款

 

歡迎您加入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網路書店的會員(以下簡稱全佛文化),增進會員的福祉及保護個人隱私是我們最重要的經營理念。以下的條款請您耐心閱讀,以便能夠確實保障您的權益。

 

一、個人資料權益保護告知事項

由於「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在取得您的個人資料時,需告知下列相關事項並得到同意。

(一)取得之目的﹕為了用來記錄客戶的個人訂單以及配送商品的用途、最新特惠訊息及提供會員個人化之推薦服務。

(二)取得之內容﹕姓名、聯絡方式......等,詳如會員資料表。

(三)運用個人資料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1. 期間、方式:提供個人資料後,以電腦或其他方式持續給與關懷與服務。

2. 對象、地區: 全佛文化、與全佛文化有業務往來者及地區。

(四)就提供之個人資料,行使查詢、閱覽、複製、補充、更正,您得登入會員中心自行辦理;停止蒐集、處理、運用或刪除及無法登入會員中心,需提出證明資料向客服中心申請辦理。但法律另有規定者,得不依您的請求辦理。

(五)可自由選擇是否提供個人資料,若拒絕提供所需之個人資料或提供不完全時,全佛文化-網路書店提供之關懷與服務可能有所疏漏。

 

二、個人資料安全注意事項

保護會員的個人隱私是全佛文化-網路書店重要的經營理念,在未經會員同意之下,我們絕不會將會員的個人資料提供予任何無關之第三人。

(一)為了確實保護會員的個人隱私,我們全程使用SSL128bits最高等級加密,絕不會將您的會員及購買資料洩露給第三者,所以會員、消費者可以放心在本商店購物。

(二)會員請妥善保密自己的網路密碼及個人資料,不要將任何個人資料,尤其是網路密碼提供給任何人。在使用完網站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功能後,務必記得登出帳戶,若是與他人共享電腦或使用公共電腦,切記要關閉瀏覽器視窗。

 

三、服務會員事項

(一)提供會員資訊﹕透過各種電子雜誌、電子郵件、郵件、電話等,提供各種資訊與服務。

(二)提供會員個人化專屬服務﹕就會員購買紀錄、心靈網路書店網站之瀏覽紀錄、所瀏覽之內容或廣告及其他關連事項、針對民調、活動、留言版等之意見、使用服務之內容,依客戶之個人屬性,進行個人化之分析作業、以便提供會員專屬之服務。

(三)回覆客戶之詢問﹕會員可以使用電子郵件、郵件、傳真、電話或其他任何直接間接聯絡方式向全佛文化-網路書店提出詢問,或與客服中心聯絡,我們會在最短時間回覆。

 

四、其他

(一)配合交易行為﹕會員對商品或勞務為預約、下標、購買、參與贈獎或其他交易時,我們為了完成商品配送、勞務提供、價金給付及相關之服務等,而請會員配合回答詢問或其他完成交易所必要知行為,會員均應配合。

(二)對於其他服務提供者之個資提供﹕會員對其他服務提供者之商品或勞務為預約、購買、參加贈獎活動或其他交易時,我們只在該交易必要範圍內,將會員之個人資料提供予該服務提供者,並由該服務提供者負責管理個人資料。我們會以規約課予服務提供者擔負保障會員隱私之責任;並告知其侵害會員權益,將有民刑事責任。但無法保證服務提供者會必然遵守。詳細內容,請向各別服務提供者洽詢。

(三)提供個人化專屬服務時,亦可能於上述規定之目的以外,利用個人資料。此時將在該個人化專屬服務之網頁載明其要旨並取得您同意。

隱私權保護/隱私權政策

 

全佛文化網路書店(http://www.buddhall.com)為一提供線上交易服務之網站,為保護網站使用者所提供之個人資料,故制定下列條款以為隱私權保護:

 

一、使用者資料之蒐集目的:

此資料的蒐集目的,係為確認於全佛文化網路書店進行交易服務行為,或取得資訊的使用者,其身份確認及提供有關服務之用,範圍如下:使用者應全佛文化網路書店之要求而留存之姓名、地址、電話、電子郵件帳號等個人資料。

 

二、使用者資料的使用:

經過讀者同意所登錄的資料,只作為寄送商品、連絡讀者、訊息傳遞、內部分析或商業服務用途,絕不提供任何第三人使用或移作其他用途。

但如在下列情形下,全佛文化網路書店可能將個人資料提供予第三人使用。

為了提供服務或優惠權益,需要提供第三人使用會員資料時,本網站將充分說明後,由會員自由選擇是否接受此優惠服務。

司法單位要求提供特定個人資料,將在司法單位正式程序下,作必要的配合。

 

三、個人資料之修改:

使用者可隨時利用帳號和密碼更改所輸入個人資料。但交易記錄、付款資料所留資料,則不在此範圍內。

 

四、資料之安全保護:

全佛文化網路書店將盡力以合理之技術及程序,保障所有資料安全。

 

五、網頁的使用:

為服務使用者,全佛文化網路書店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連結,使用者可經由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全佛文化網路書店並不保護使用者於該等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六、隱私權保障條款的修正權利:

本條款將因應科技發展、相關法規之修訂或其他環境變遷之因素而作適當的修改,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的立意。該修改過之條款亦將立即刊登於網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