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佛文化

商品介紹 PRODUCT LIST
消災增福本尊
商品編號:10100962
優惠價:$288 原價:$320
作       者全佛編輯部   系列集數佛教小百科 13
出  版  社全佛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6月
語       言:繁體中文          規       格:平裝 / 15 x 21 cm
ISBN 9789578254794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佛教中,特別具足消除災障、增長福德的佛菩薩本尊及其真言,以及相關的經典、法門,祈願幫助所有的修持者,皆能遠離一切天災、戰爭、火災、疾病等災障,並增長福德,趨吉避兇,不論生活、工作、事業、修行,皆能吉祥順利如意。
具足無邊智慧、悲願的佛菩薩,能導引我們趨吉避凶、消災增福,更能在苦厄災難時,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吉祥順意。
本書介紹佛教中,特別具足消災增福特質的佛菩薩本尊,能使我們遠離一切天災、戰爭、火災、疾病等災障,並且增長福德,讓我們不僅能趨吉避兇,吉祥順利,最終皆能圓成佛果。
無上的智慧與大悲所成就的廣大福德,是大乘佛法中,最重要的兩支輪軸,推動著佛法向前,幫助一切眾生圓滿無上菩提,成就佛果。
但是不管在人生的路途或修行道上,總是會有許許多多的障礙、災難,讓所有的人就像在探索生命歷程的探險路上,經歷種種的高山、深谷、冰原、大河等阻礙,更有種種的天災、人禍、猛獸、飢饉、疾病等災厄,那麼如何超越這些障難,來達到人生的顛峰,乃至成就無上的菩提,這是所有的人都想達成的目標。
要使人生幸福,需要有人間的福德資糧;要成就無上菩提,更要世間與出世間的菩提資糧。而人間由於共業及自己往昔由無明所導引的貪、瞋、癡而引發身、語、意所造的惡業,所引發的業力,時常隨著業果成熟,而現起作障,成為人生中的災障,使我們受苦、受難,實在是因果宛然的現象。但是面對這些災厄、困難,我們是否只是無可奈何的接受,或是一面接受已經現起的事實,但絕不接受命運的操弄,而生起堅定的心意,創造出更圓滿的未來,這是熱愛人生,乃至進求無上菩提的人,所應思惟並力行的。
就佛法的觀點而言,因果是不變的事實,因此有因有緣必成果,而命運或宿命的觀點,根本就是違反因果,也絕非事實。
所以,我們可用三個層次來理解因果現象:
 一、堅信因果:因果是宇宙、法界中客觀的真實,沒有因果律,一切萬法、現象的存在就沒有軌則,就不可能如理存在。因此,從實驗室的科學實驗到所有的宇宙人生,都是因果的實際存有現象。
 二、接受現實:堅信因果者,對於已發生的事實,必能體悟,有因必有果,這是因果宛然所生的現象,因此能如理的接受任何的現實情形。
 三、絕不認命:接受因果者,必不認命,未發生的事,只要因緣具足,必然還有機會改變。已發生的事,接受成為事實的部分,但其他部分依然可待因緣的變化而改善。同時,在過去不可改變的情形,並不表示在未來依然沒有能力改變。因為,我們改善因緣的能力,也隨著時空因緣的不同而轉變。如過去的絕症,不必然是現在或未來的絕症。現在認定已死的人,不必然在現在或未來不可搶救。因此,因緣就是因緣,因緣的條件不同了,果報也會隨之而轉動。
 因此,生命中充滿了各種機會來讓我們成長、幸福,讓我們圓滿修證;且這些機會因緣,也隨著時空的變化而轉動。當然生命也可能會向下沈淪。然而,不論是增上、持平或是困厄,乃至沈淪這些就是佛法所宣說的無常現象的事實。
 無常是我們積極行動的動力來源,也是一切有機會改善的因緣。所以,當我們遭遇到人生或修行中的障難、災難時,我們如何消災?如何增福?來增長自己的力量,突破困局,是體會無常、因果,想創造光明幸福的積極者所應思惟,更是大乘的菩薩行者必備的條件。處於災厄、困難而心不氣餒,並主動思惟如何創造更好的因緣條件,正是佛菩薩所要教導我們的,也正是佛菩薩們往昔生活的實景寫照。
 因此,佛菩薩具有無邊的智慧、悲願與福德,能夠指引我們如何趨吉避兇,消災得福。更能在我們困於苦厄災障時,幫助、加持我們離苦得樂,吉祥順意。
 要消災祈福,最重要的是從現在這一念開始,安住於善心,用慈悲、智慧的心來行事,用定力來安穩自己的心靈。如此一來,必然後福無窮。但是由於往昔的業力或者我們無法時時刻刻安住在正念當中,還是會造成災障時,佛菩薩們的大悲願、大智慧、大福德,就是我們消災祈福的依怙。
 在佛法中有許多佛菩薩的願力與修法,是特別著重在消災祈福的,這是由於因緣的關係。雖然一切佛菩薩都能幫助我們消災祈福,但是這一類消災祈福的本尊,在緣起上將會與我們的祈願更加相會,我們在修持時,也更加能夠得力、感應。
 因此,本書中特別整理出具足消災祈福本願與修法因緣的佛菩薩,讓大家有所依止、祈請、修持,讓人生與修行的路上,更加的安穩、吉祥,遠離所有的災障,圓滿一切的心願。
 在密教中,息災法是四大法門之一,是最重要的一部大法。息災法(梵名ntika),是消滅天災、戰禍、火災、饑饉、疾病等災厄,乃至從無始以來的煩惱罪障,所行的修法。在《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中說:「扇底迦法者,求滅罪、轉障、除災害,囚閉枷鎖,疫病國難,水旱不調,蟲損苗稼,五星凌逼本命,悉皆除滅煩惱解脫,是名息災法。」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息災法門,可以除滅從外在世界的災障,如地、水、火、風、空難及人為災難等,到自我身、心的災障,乃至修行無上菩提的煩惱災障等,能讓我們在世間與出世間中都得光明、圓滿,成就無上的福德而成證佛果。
 所以,祈願本書能幫助大眾,在消災祈福本尊及法門的加持下,得到吉祥幸福的人生,
目錄
    出版緣起
    序
  第1篇 總論
    第一章 離苦得樂的智慧
    第二章 息保災障的法門
  第2篇 消災增福本尊
    第一章 佛部
      釋迦牟尼佛
      藥師佛
      阿門佛
      佛頂尊勝佛母
      佛眼佛母
      一字金輪佛頂
      熾盛光佛頂
    第二章 菩薩部
      聖觀音
      千手觀音
      十一面觀音
      準提觀音
      不空羅索觀音
      如意輪觀音
      葉衣觀音
      白衣觀音
      馬頭觀音
      多羅菩薩
      阿摩提觀音
      金剛菩薩
      地藏菩薩
      普賢菩薩
      八字文殊菩薩
      虛空藏菩薩
      大隨求菩薩
      彌勒菩薩
      藥王菩薩
      妙見菩薩
      蘘麌梨童女
    第三章 明王部
      不動明王
      降三世明王
      軍荼利明王
      烏樞沙摩明王穢積金剛
      大元帥明王
      孔雀明王
      金剛童子
      普巴金剛
    第四章 天部
      帝釋天
      四大天王
      吉祥天
      摩利支天
      地天
      訶利帝母天
  第3篇 消災增福的經典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消災增福的經典
      般若心經
      仁王護國經
      守護大千國土經
      寶樓閣經法
      大雲輪請雨經
      佛說息除賊難陀羅尼經
      光明真言經
購物說明
商品示意圖僅供參考,請以實際供貨商品為準!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
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有聲出版品及食品,因性質特殊,一經拆封,即不接受退貨。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試閱/試聽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離苦得樂的智慧
佛法是讓生命離苦得樂的方法,諸佛菩薩們用無私無我的慈悲心,關懷著我們、護念著我們、教化著我們,無非是期望我們能與他們一般,具有完美的慈悲與智慧,能得到永遠不再受諸苦難的廣大喜樂。
幸福快樂不僅是一種外在的條件與形式,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心念與能力,如何擁有完整的幸福能力,讓生命充滿光明,並能圓滿自在的生活,是佛法中最重要的主題,也是諸佛菩薩所關切的事。
因為佛法的修行,是希望我們在現世中得到離苦得樂的力量,來證得最究竟的解脫圓滿,而不是留待未來或只單單寄望於來世。
要讓我們的生命離苦得樂,就必須深刻的理解苦的原由與離苦的方法。佛教的智慧能使生命遠離痛苦、煩惱,因此對生命的各種苦迫現象、生成的原因及離苦的方法,可以說是解析最深切、體悟最清楚,並提供對治各種災難、苦惱的最佳法門。
苦(梵名dukha),是指身心的苦惱感受。在現實生活當中,對苦的感受,是釋迦牟尼佛修行的原始動機。所以在佛教的根本教法中,有苦、集、滅、道等四聖諦,苦諦正是其中之一。而如何將「苦」除滅,以趨向解脫,則是佛法的基本目標。
任何生命的苦痛,都有生成的原因,知道苦痛的原因之後,才能用適當的方法,加以防制、滅除。引發痛苦的感受,一般可分為生理上的身苦與精神上的心苦。身苦是生理上不適意所引發的苦受,如飢、凍、疲勞、疾病等。而心苦則屬於精神上的忿怒、哀傷、恐懼、憂愁等。
要除去痛苦,基本上可採行兩種方向:
 一、增強自己的力量,以增長承受痛苦的能力。如果我們的身心能力增強,過去的痛苦,在現在對我們而言,可能根本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如此一來我們的身心就具有更多的快樂空間。
 二、除滅苦痛的根源。當我們了悟痛苦的原因之後,能夠根除導致痛苦的因素,那麼痛苦就不再發生了。
當然,這些能力都需要智慧的調鍊,而圓滿具足智慧後,就不再會有痛苦與煩惱的產生。因此,在佛法中,智慧是用來對治痛苦、煩惱的,正如《心經》中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即是此義。
佛法的本質,既然是讓我們離苦得樂,因此消除身心的災患,並增長眾生的福慧,就諸佛菩薩的本誓願力。所以,我們如果能夠虔敬皈依諸佛菩薩,學習他們的慈悲與智慧,修學他們的消災增福法門,在他們的護佑之下,自然能夠使我們的人生,遠離各種災難、痛苦,增長福德智慧,廣納吉祥,最終成證圓滿的解脫。
就廣義而言,所有的佛菩薩由於具有無邊的智慧、悲願與福德,因此都能夠幫助我們消災增福、離苦得樂,並最終成證無上的菩提。但是,由於有些佛菩薩的願力、因緣與修法,在導引眾生修行無上菩提的過程中,特別彰顯出消災、增福的傾向,而受到大眾所仰信。這一類的佛菩薩,由於在世間的緣起上與大眾的願望與祈求特別的相應,因此在消災、增福的因緣中,也特別具有強大的力量與感通。
所以,在本書中即選擇了具有這類本願特質、因緣、特德的佛菩薩,作為消災、增福的主要本尊。
這就如同在《藥師經》中所述,藥師佛的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縲縛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這些佛菩薩因為本誓願力的緣故,能為眾生滅除天災、戰禍、災難、罪業等,而最終是希望幫助眾生獲得究竟的安樂,證得無上的菩提。
第二章 息保災障的法門
除了顯教中的這些消災增福的本尊外,在密教當中對於此類消災增福特質的諸本尊,更形成具系統化的整理,並因此而發展出息災法門。
息災法門(梵名ntika),是密教的四種修法之一,包括了息災、增益、敬愛與降伏。在藏密中則略稱息、增、懷、誅等四法。在密法中胎藏界立佛部、金剛部與蓮華部等三部,而金剛界則立佛部、金剛部、蓮華部、寶部與羯摩部等五部,來涵攝諸尊法門,而這四種法門即涵攝金、胎兩部的修法。
息災法的梵名音譯為扇底迦,意譯為寂災法、寂靜法、除災法等,是止息各種災害苦難、滅保無始煩惱罪業的方法,因此息災法不只是消滅種種的天災、戰禍、火災、饑饉、疾病、橫難等災厄,更要滅除無始劫來,所生起的煩惱罪障。
在《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中說:「扇底迦法者,求滅罪、轉障、除災害,鬼魅疾病,囚閉枷鎖,疫病國難,水旱不調,蟲損苗稼,五星凌逼本命,悉皆除滅煩惱解脫,是名息災法。」
息災法門所要息滅的,從外在世界的各種災害、身心的障難,乃至無明煩惱悉皆涵攝。因此息災法的修持,又有人將之分為外修、中修與內修三種。
所謂外修,即是修持各種息災的法門,修至與各息災本尊的金剛願行相應,感應道交,依仗本尊的威力,息滅一切的災障。其實這與淨土法門中,至心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能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的意義一樣,都是至心依止本尊的願力、威德,來滅除罪障的法門。
中修,是以觀想得證三摩地,去除雜染妄想,而後一念不生,法性全體現前,現悟一切災障原無自性,一切如幻無實,所有的災障也就不息而息了。這就如同《觀普賢行法經》中所說:「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之謂了。
內修,則是徹底破除我見執著,無我、無人、無眾生,亦無法界萬相,息滅一切煩惱習氣的種子,永斷災難的根源。究竟處不只無災難亦無災難盡,連災難的名稱也沒有,當然更不用息滅的法門了。
除此之外,在《准提陀羅尼經》中又說:「作此法時,著白衣面向北,交腳豎膝吉祥坐,觀本尊白色,供養飲食、菓子、香花、燈燭等,悉皆白色;從月一日至八日,日三時念誦,夜作護摩息災。真言曰:唵者禮主禮准泥扇底矩嚕娑賀。」可見此法的修習以白色為尚,表清淨之義。
而密教的息、增、懷、誅四種法門,有時又稱為四種成就法、四種壇法或四種護摩法,也可做為火供護摩的修習。
在《秘藏記》中說:「一息災法,取白月,日月水木等曜及和善等宿,初夜時起首,行者面向北方箕坐,以右足踏左足上,即觀自身遍法界成白色圓壇。我身一法界,我口即爐口,我身一法界作毗盧遮那如來,我毛孔澍乳雨,遍法界無所不至,及放大智光消除我業煩惱,並燒滅某甲為某乙所作惡事,息地獄猛焰,飽滿餓鬼飢苦,除滅一切眾生業煩惱種種所作惡事,自他平等蒙法利,獲得大般涅槃。」
由此可知息災法的壇形為白色的圓壇,修行者向北方吉祥而坐,而北方在五行中屬水大之義。而此法的修習,是以大智光明來滅除一切惡業煩惱,能自他平等的蒙受法利,進而證得無上佛果的大般涅槃。因此,息法不只能使世間所有的災障消滅,更能成就無上菩提。
當然,由於緣起上的發展,在藏密中,水大在東方,因此在修法方位上,也受到傳承因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這是修行者應當體解的。
此外,依據《檜尾記》所記載,息災法可分為四種:(1)滅罪息災法:如滅除四重、五逆等罪。(2)滅苦息災法:如滅除三途八難等苦。(3)除難息災法:如除七難等。(4)悉地息災法:如欲得上、中、下,世、出世間等悉地成就。
這個說法,完整的涵攝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的息災法門。
息災除障、增福增慧,讓我們無災無難,直至圓滿成佛,是每一個人心中的理想。因此,在本書中,將息災增福的本尊與法門,做全面性的介紹,希望能讓所有讀者都得到世、出世間的利益。
相關商品
令具威德懷愛本尊
NT$ 320
NT$ 288
佛教的手印
NT$ 290
NT$ 261
佛教的真言咒語
NT$ 330
NT$ 297
佛菩薩的圖像解說(一)–總論‧佛部
NT$ 320
NT$ 288
佛菩薩的圖像解說(二)–菩薩部‧觀音部‧明王部
NT$ 280
NT$ 252
天龍八部
NT$ 350
NT$ 315
密教曼荼羅圖典(一)–總論‧別尊‧西藏
NT$ 240
NT$ 216
密教曼荼羅圖典(三)–金剛界–上
NT$ 260
NT$ 234
密教曼荼羅圖典(三)–金剛界–下
NT$ 260
NT$ 234
密教曼荼羅圖典(二)–胎藏界–上
NT$ 300
NT$ 270
密教曼荼羅圖典(二)–胎藏界–下
NT$ 420
NT$ 378
密教曼荼羅圖典(二)–胎藏界–中
NT$ 350
NT$ 315
智慧才辯本尊
NT$ 290
NT$ 261
觀音寶典
NT$ 320
NT$ 288
財寶本尊與財神
NT$ 350
NT$ 315
NT$
NT$
回商品列表
CLOSE

購物車 (0)

TOTAL:$0
無購物資料
庫存狀態文字
會員登入
更新驗證碼
忘記密碼?
立即結帳

為簡化流程,第一次購物您不需要加入會員就可以直接進行購物。完成訂購後,系統將自動將您升級為會員。

會員個資權益條款/會員服務條款

 

歡迎您加入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網路書店的會員(以下簡稱全佛文化),增進會員的福祉及保護個人隱私是我們最重要的經營理念。以下的條款請您耐心閱讀,以便能夠確實保障您的權益。

 

一、個人資料權益保護告知事項

由於「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在取得您的個人資料時,需告知下列相關事項並得到同意。

(一)取得之目的﹕為了用來記錄客戶的個人訂單以及配送商品的用途、最新特惠訊息及提供會員個人化之推薦服務。

(二)取得之內容﹕姓名、聯絡方式......等,詳如會員資料表。

(三)運用個人資料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1. 期間、方式:提供個人資料後,以電腦或其他方式持續給與關懷與服務。

2. 對象、地區: 全佛文化、與全佛文化有業務往來者及地區。

(四)就提供之個人資料,行使查詢、閱覽、複製、補充、更正,您得登入會員中心自行辦理;停止蒐集、處理、運用或刪除及無法登入會員中心,需提出證明資料向客服中心申請辦理。但法律另有規定者,得不依您的請求辦理。

(五)可自由選擇是否提供個人資料,若拒絕提供所需之個人資料或提供不完全時,全佛文化-網路書店提供之關懷與服務可能有所疏漏。

 

二、個人資料安全注意事項

保護會員的個人隱私是全佛文化-網路書店重要的經營理念,在未經會員同意之下,我們絕不會將會員的個人資料提供予任何無關之第三人。

(一)為了確實保護會員的個人隱私,我們全程使用SSL128bits最高等級加密,絕不會將您的會員及購買資料洩露給第三者,所以會員、消費者可以放心在本商店購物。

(二)會員請妥善保密自己的網路密碼及個人資料,不要將任何個人資料,尤其是網路密碼提供給任何人。在使用完網站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功能後,務必記得登出帳戶,若是與他人共享電腦或使用公共電腦,切記要關閉瀏覽器視窗。

 

三、服務會員事項

(一)提供會員資訊﹕透過各種電子雜誌、電子郵件、郵件、電話等,提供各種資訊與服務。

(二)提供會員個人化專屬服務﹕就會員購買紀錄、心靈網路書店網站之瀏覽紀錄、所瀏覽之內容或廣告及其他關連事項、針對民調、活動、留言版等之意見、使用服務之內容,依客戶之個人屬性,進行個人化之分析作業、以便提供會員專屬之服務。

(三)回覆客戶之詢問﹕會員可以使用電子郵件、郵件、傳真、電話或其他任何直接間接聯絡方式向全佛文化-網路書店提出詢問,或與客服中心聯絡,我們會在最短時間回覆。

 

四、其他

(一)配合交易行為﹕會員對商品或勞務為預約、下標、購買、參與贈獎或其他交易時,我們為了完成商品配送、勞務提供、價金給付及相關之服務等,而請會員配合回答詢問或其他完成交易所必要知行為,會員均應配合。

(二)對於其他服務提供者之個資提供﹕會員對其他服務提供者之商品或勞務為預約、購買、參加贈獎活動或其他交易時,我們只在該交易必要範圍內,將會員之個人資料提供予該服務提供者,並由該服務提供者負責管理個人資料。我們會以規約課予服務提供者擔負保障會員隱私之責任;並告知其侵害會員權益,將有民刑事責任。但無法保證服務提供者會必然遵守。詳細內容,請向各別服務提供者洽詢。

(三)提供個人化專屬服務時,亦可能於上述規定之目的以外,利用個人資料。此時將在該個人化專屬服務之網頁載明其要旨並取得您同意。

隱私權保護/隱私權政策

 

全佛文化網路書店(http://www.buddhall.com)為一提供線上交易服務之網站,為保護網站使用者所提供之個人資料,故制定下列條款以為隱私權保護:

 

一、使用者資料之蒐集目的:

此資料的蒐集目的,係為確認於全佛文化網路書店進行交易服務行為,或取得資訊的使用者,其身份確認及提供有關服務之用,範圍如下:使用者應全佛文化網路書店之要求而留存之姓名、地址、電話、電子郵件帳號等個人資料。

 

二、使用者資料的使用:

經過讀者同意所登錄的資料,只作為寄送商品、連絡讀者、訊息傳遞、內部分析或商業服務用途,絕不提供任何第三人使用或移作其他用途。

但如在下列情形下,全佛文化網路書店可能將個人資料提供予第三人使用。

為了提供服務或優惠權益,需要提供第三人使用會員資料時,本網站將充分說明後,由會員自由選擇是否接受此優惠服務。

司法單位要求提供特定個人資料,將在司法單位正式程序下,作必要的配合。

 

三、個人資料之修改:

使用者可隨時利用帳號和密碼更改所輸入個人資料。但交易記錄、付款資料所留資料,則不在此範圍內。

 

四、資料之安全保護:

全佛文化網路書店將盡力以合理之技術及程序,保障所有資料安全。

 

五、網頁的使用:

為服務使用者,全佛文化網路書店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連結,使用者可經由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全佛文化網路書店並不保護使用者於該等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六、隱私權保障條款的修正權利:

本條款將因應科技發展、相關法規之修訂或其他環境變遷之因素而作適當的修改,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的立意。該修改過之條款亦將立即刊登於網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