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佛文化

商品介紹 PRODUCT LIST
勝鬘師子吼經密意
商品編號:10102114
優惠價:$306 原價:$340
作       者談錫永                    系列集數:離言叢書 4
出  版  社:全佛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
語       言:繁體中文              規       格:平裝 / 21 x 15 cm
ISBN 9789866936807
內容簡介
本經對如來藏的演述,是由真實功德來建立如來藏,因此便很適應觀修行人的觀修次第。
總結本經,由如來真實功德說起,然後歸結至如來藏。對於如來藏,依本經所說,可歸納為以下五事 ──
1、如來藏只是境界,不是個體,但這個境界亦有功能,說為如來法身功德。
2、如來藏可說為智識雙運境。
3、如來藏有常、樂、我、淨四種功德,皆為法爾。
4、如來藏智識雙運境中,若分別智境識境來說,智境當然遠離緣起,因為      
如來法身不可能落於識境的緣起,但識境則 不離緣起,所以說識境隨緣自顯現。由於是隨緣起而自顯現, 所以於雙運境中,亦不能說斷離緣起。
5、如來藏境界具清淨大平等性。
由上來所說,便知欲入一乘,欲觀修如來藏,須先由認 識如來真實功德入手,這是觀修的關鍵。勝鬘說三種人可以領受如來藏,便即是依其是否能領受如來真實功德而說。
總序
一 說密意
本叢書的目的在於表達一些佛家經論的密意。甚麼是密 意?即是「意在言外」之意。一切經論都要用言說和文字來表 達,這些言說和文字只是表達的工具,並不能如實表出佛陀說 經、菩薩造論的真實意,讀者若僅依言說和文字來理解經論, 所得的便只是一己的理解,必須在言說與文字之外,知其真 實,才能通達經論。
《入楞伽經》有偈頌言──
   由於其中有分別  名身句身典文身
           凡愚於此成計著 猶如大象溺深泥
這即是說若依名身、句身、文身來理解經論,便落於虛 妄分別,由是失去經論的密意、失去佛與菩薩的其實說。所以 在《大涅槃經》中,佛說「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 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都是依其實而不依虛 妄分別,其中的「依義不依語」正說明讀經論須依密意而非 依言說文字作理解。佛將這一點看得很嚴重,在經中更有頌言彼隨語言作分別     即於法性作增益 以其有所增益故   其人當墮入地獄
這個頌便是告誡學佛的人不應依言說而誹謗密意,所以 在經中便有如下一段經文──
 
世尊告言:大慧,三世如來應正等覺有兩種教 法義,是為言說教法、自證建立教法。
 
云何為言說教法之方便?大慧,隨順有情心及信 解,為積集種種賣糧而教導經典,云何為觀修者 離心所見分別之自詮教法?此為自證殊勝越境,不墮一異、俱有、俱非;離心意意識;不落理量、不落言詮;此非墮入有無二邊之外道二乘由識觀可得嚐其法味。如是我說為自證。
由此可知佛的密意,即是由佛內自證所建立的教法,只不過用言說來表達而已。如來藏即是同樣的建立,如來法身不可思議、不可見聞,由是用分別心所能認知的,便只是如來法身上隨緣自顯現的識境。所以,如來法身等同自證建立教法,顯現出來的識境等同言說教法,能吉思知經論的密意,即如認知如來法身,若唯落於言說,那便是用「識觀」來作分別,那便是對法性作增益,增益一些識境的名言句義於法性上,那便是對佛密意的辦謗、對法性的損害。
這樣,我們便知道理解佛家經論密意的重要,若依文解字,便是將識境的虛妄分別,加於無分別的佛內自證智境上,將智境增益名言句義而成分別,所以佛才會將依言說作分別看得這麼嚴重。
 
二 智識雙運
由上所說,我們讀經論的態度便是不落名言而知其密意,在這裡強調的是不落名言,而不是屏除名言,因為若將所有名言都去除,那便等於不讀經論。根據言說而不落言說,由是悟入經論的密意,那便是如來藏的智識雙運,亦即是文殊師利菩薩所傳的不二法門。
我們簡單一點來說智識雙運。
佛內自證智境界,名為如來法身。這裡雖說為「身」,其實只是一個境界,並非有如識境將身看成是個體。這個境界,是佛內自發的智境,所以用識境的概念根本無法認知,因此才不可見、不可聞,在《金剛經》中有偈頌說──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色與音聲都是識境中的顯現,若以此求見如來的法身、 求見如來的佛內智境,那便是將如來的智境增益名言,是故稱 為邪道。
如來法身不可見,因為遍離識境。所以說如來法身唯藉 依於法身的識境而成顯現,這即是依於智識雙運而成顯現。經 論的密意有如如來法身,不成顯現,唯藉依於密意的言說而成 顯現,這亦是依於智識雙運而成顯現。如果唯落於言說,那便有如「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當然不能見到智境、不能見到經論的密意。不遣除言說而見密意,那便是由智識雙運而見,這在《金剛經》中亦有一頌言(義淨譯)一一
 
應觀佛法性 即 導師法身 法性非所識 故彼不能了
 
是即不離法性以見如來法身(導師法身),若唯落識境(言說),即使不能了知法性,所謂不離法性而見,使即是由智識雙運的境界而見,這亦即是不二法門的密意,雜染的法與清淨的法性不二,是即於智識雙運的境界中法與法性不二。
然而,智識雙運的境界,亦即是如來藏的境界,我常將 此境界比喻為螢光屏及屏上的影像,螢光屏比喻為如來法身, 即是智境;法身上有識境隨緣自顯現,可比喻為螢光屏上的影 像,即是識境。我們看螢光屏上的影像時,若知有螢光屏的存 在,那便知道識境不離智境而成顯現(影像不離螢光屏而成顯 現),因此無須離開影像來見螢光屏(無須離開言說來見響 意),只須知道螢光屏唯藉影像而成顯現(密意唯藉言說而成 顯現),那便可以認識螢光屏(認識經論的密意)。這便即是「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也即是「四依」中的「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簡單一點來說,這使即是「言說與密意雙運」因此若不識如來藏,不知智識雙運,那便不知經論的密意。
 
三 略說如來藏
欲知佛的密意須識如來藏,佛的密意其實亦說為如來 藏。文那內學院的學者呂徵先生,在〈入楞伽經講記〉中說_此經待問而說,開演自證心地法門,即就眾生與 佛共同心地為言也。
自證者,謂此心地乃佛親切契合而後說,非臆測 推想之言。所以說此法門者,乃佛立教之本源, 眾生入道之依處。
由此可見他實知《入楞伽經》的密意。其後更說──四門所入,歸於一趣,即如來藏。佛學而與佛無關,何貴此學,故四門所趣必至於如來藏,此義極為重要。
所謂「四門」即《入楞伽經》所說的「八識」、「五 法」、「三自性」及「二無我 J 呂激認為這四門必須歸趣入 如來藏,否則即非佛學,因此他說一一如來藏義,非楞伽獨倡,自佛說法以來,無處不 說,無經不載,但以異門立說,所謂空、無生、 無二、以及無自性相,如是等名,與如來藏義原 無差別。
佛說法無處不說如來藏、無經不載如來藏,那便是一切經的密意、依內自證智而說的密意;由種種法異門來說,如說空、無生等,那便是言說教法,由是所說四門實以如來藏為密 意,四門只是言說。
呂徵如是說四門──
前之四法門亦皆說如來藏,何以言之?八識歸於 無生,五法接至無二,三性歸於無性,二空歸於 空性,是皆以其門就如來藏也。
這樣,四門實在已經包括一切經論,由是可知無論經論 由那一門來立說,都不脫離如來藏的範限。現在且一說如來藏 的大意。
認識如來藏,可以分成次第──
 一、將阿賴耶識定義為雜染的心性,將如來藏定義為清淨的心性,這樣來理解便十分簡單,可以說心受雜染即成阿賴耶識,心識清淨即成如來藏心。
二、深一層次來認識,便可以說心性本來光明清 淨,由於受客塵所染,由是成為虛妄分別 心,這本淨而受染的心性,便即是如來藏藏 識。本來清淨光明的心性,可以稱為如來藏 智境,亦可以稱為佛性。
三、如來藏智境實在是一切諸佛內自證智境界, 施設名言為如來法身。如來法身不可見,唯 藉識境而成顯現。這樣,藉識境而成顯現的 佛內自證智境便名為如來藏。
關於第三個次第的認識,可以詳說──如來法身唯藉識境而成顯現,這個說法,還有密意。一 切情器世間,實在不能脫離智境而顯現,因為他們都要依賴如 來法身的功能,這功能說為如來法身功德。所以正確地說,應 該說為:如來法身上有識境隨緣自顯現,當這樣說時,便已經 有兩重密意:一、如來法身有如來法身功德;二、識境雖有如來法身功德令其得以顯現,可是還要「隨緣」,亦即是隨著因緣而成顯現,此顯現既為識境,所依處則為如來法身智境,兩種境界雙運,便可以稱為「智識雙運界」。
甚麼是「雙運」?這可以比喻為手,手有手背與手掌, 二者不相同,可是卻不能異離,在名言上,即說二者為「不一 不異」,他們的狀態便稱為雙運。
如來法身智境上有識境隨緣自顯現,智境與識境二者不 相同,可是亦不能異離,沒有一個識境可以離如來法身功德而 成立,所以,便不能離去如來法身而成立,因此便說為二者雙 運,這即是智識雙運。
如來法身到底有甚麼功能令識境成立呢?第一,是具足 周遍一切界的生機,若無生機,沒有識境可以生起,這便稱為「現分」;第二,是令一切顯現能有差別,兩個人,絕不相 同,兩株樹,亦可以令人分別出來,識境具有如是差別,便是 如來法身的功能,稱為「明分」,所謂「明」,即是能令人了別,了了分明。
智境有這樣的功能,識境亦有它自己的功能,那便是「隨緣」。「隨緣」的意思是依隨著緣起而成顯現。這裡所說的緣起,不是一般所說的「因緣和合」,今人說「因緣和合」只是說一間房屋由磚瓦木石砌成;一隻茶杯由泥土瓷釉經工人燒製而成,如是等等。這裡說的是甚深緣起,名為「相礙緣起」,相礙便是條件與局限,一切事物成立,都要適應相 礙,例如我們這個世間,呼吸的空氣,自然界的風雷雨電,如是等等都要適應。尤其是對時空的適應,我們是三度空間的生命,所以我們必須成為立體,然後才能夠在這世間顯現。這重緣起,說為甚深秘密,輕易不肯宣說,因為在古時候一般人很 難瞭解,不過對現代人來說,這緣起便不應該是甚麼秘密了。
這樣來認識如來藏,便同時認識了智識雙運界,二者可 以說為同義。於說智識雙運時,其實已經表達了文殊師利法門 的「不二」。
 
四 結語
 
上來已經簡略說明密意、智識雙運與如來藏,同時亦據 呂徵先生的觀點,說明「無經不載如來藏」,因此凡不是正面 說如來藏的經論,都有如來藏為密意,也即是說,經論可以用 法異門為言說來表達,但所表達的密意唯是如來藏(亦可以說 為唯是不二法門),因此我們在讀佛典時,便應該透過法異門 言說,來理解如來藏這個密意。
例如說空性,怎樣才是空性的究竟呢?如果認識如來 藏,就可以這樣理解:一切識境實在以如來法身為基,藉此基上的功能而隨緣自顯現,顯現為「有」,是即說為「緣起」,緣起的意思是依緣生起,所以成為有而不是成為空。那麼,為甚麼又說「性空」呢?那是依如來法身基而說為空,因為釋迦將如來法身說為空性,比喻為虛空,還特別聲明,如來法身只能用虛空作為比喻,其餘比喻都是邪說,這樣一來,如來法身基(名為「本始基」)便是空性基,因此在其上顯現的一切識 境,便只能是空性。此如以水為基的月影,只能是永性:以鏡 為基的鏡影,只能是鏡性。能這樣理解性空,即是依如來藏密意而成究竟。
以此為例,即知凡說法異門實都歸趣如來藏,若不依如 來藏來理解,便失去密意。因此,本叢書即依如來藏來解釋一 些經論,令讀者知經論的密意。這樣來解釋經論,可以說是一 個嘗試,因為這等於是用離言來解釋言說,實在並不容易。這 嘗試未必成功,希望讀者能給予寶貴意見,以便改進。
 
談錫永
2011年5月 19 日七十七歲生日
目錄
總序
別序:《勝鬘經》說如來藏
引言
正文
前分
 一﹒如來真實功德                  
 二﹒十受                          
 三﹒三願                          
正分
 四﹒攝受正法                      
 五﹒入一乘                        
 六﹒無邊聖諦                     
 七﹒如來藏                          
 八. 如來法身
 九﹒空義隱覆真實                     
 十﹒一諦
 十一﹒一依
 十二﹒顛倒真實
 十三﹒自性清淨心
 十四﹒如來真子
後分
 十五﹒勝鬘獅子吼
購物說明
商品示意圖僅供參考,請以實際供貨商品為準!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
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有聲出版品及食品,因性質特殊,一經拆封,即不接受退貨。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試閱/試聽
《勝鬘經》說如來藏
在如來藏系列經典中,《勝鬘經》是相當突出的一本。 首先,本經是由一位女居士所說,然後釋迦開許隨喜,
並且稱之為「獅子吼」,即是說此為了義經,這可以說是最高
的讚歎。
其次,本經對如來藏的演述,是由真實功德來建立如來藏,因此便很適應觀修行人的觀修次第。
觀修如來藏可以分三個次第。
1、將雜染心定義為世俗,清淨心定義為勝義,是即如來 藏心。
2 、將世間一切法定義為世俗,將如來法身功德定義為勝 義,因此在心識方面,一切心識行相便是世俗,能生起功德的清淨心即是如來藏心,是為勝義。
3 、將法身功德定義為世俗,將如來法身定義為勝義,法 身與法身功德必然雙運,是即勝義與世俗必然雙運,這便較前面兩個次第為究竟,因為前兩個次第還是相對,不成勝義世俗雙運。
因此在心識方面,自性清淨心便即是如來法身與如來法身功德的雙運境界。由於如來法身功德能令一切識境自顯現 (世俗自顯現) ,故可以說一切煩惱實藉如來法身功德而生,當這樣理解時,所謂煩惱的空性,其實無非亦是如來法身自性 (本性),如是煩惱與法身同以本性為自性,是即可建立清淨大平等性。
相關商品
大乘密嚴經密意
NT$ 360
NT$ 324
大圓滿直指教授密意
NT$ 300
NT$ 270
如來藏經密意
NT$ 300
NT$ 270
文殊師利二經密意
NT$ 420
NT$ 378
無邊莊嚴會密意
NT$ 190
NT$ 171
菩提心釋密意
NT$ 230
NT$ 207
解深密經密意
NT$ 390
NT$ 351
龍樹二論密意
NT$ 260
NT$ 234
龍樹讚歌集密意
NT$ 490
NT$ 441
回商品列表
CLOSE

購物車 (0)

TOTAL:$0
無購物資料
庫存狀態文字
會員登入
更新驗證碼
忘記密碼?
立即結帳

為簡化流程,第一次購物您不需要加入會員就可以直接進行購物。完成訂購後,系統將自動將您升級為會員。

會員個資權益條款/會員服務條款

 

歡迎您加入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網路書店的會員(以下簡稱全佛文化),增進會員的福祉及保護個人隱私是我們最重要的經營理念。以下的條款請您耐心閱讀,以便能夠確實保障您的權益。

 

一、個人資料權益保護告知事項

由於「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在取得您的個人資料時,需告知下列相關事項並得到同意。

(一)取得之目的﹕為了用來記錄客戶的個人訂單以及配送商品的用途、最新特惠訊息及提供會員個人化之推薦服務。

(二)取得之內容﹕姓名、聯絡方式......等,詳如會員資料表。

(三)運用個人資料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1. 期間、方式:提供個人資料後,以電腦或其他方式持續給與關懷與服務。

2. 對象、地區: 全佛文化、與全佛文化有業務往來者及地區。

(四)就提供之個人資料,行使查詢、閱覽、複製、補充、更正,您得登入會員中心自行辦理;停止蒐集、處理、運用或刪除及無法登入會員中心,需提出證明資料向客服中心申請辦理。但法律另有規定者,得不依您的請求辦理。

(五)可自由選擇是否提供個人資料,若拒絕提供所需之個人資料或提供不完全時,全佛文化-網路書店提供之關懷與服務可能有所疏漏。

 

二、個人資料安全注意事項

保護會員的個人隱私是全佛文化-網路書店重要的經營理念,在未經會員同意之下,我們絕不會將會員的個人資料提供予任何無關之第三人。

(一)為了確實保護會員的個人隱私,我們全程使用SSL128bits最高等級加密,絕不會將您的會員及購買資料洩露給第三者,所以會員、消費者可以放心在本商店購物。

(二)會員請妥善保密自己的網路密碼及個人資料,不要將任何個人資料,尤其是網路密碼提供給任何人。在使用完網站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功能後,務必記得登出帳戶,若是與他人共享電腦或使用公共電腦,切記要關閉瀏覽器視窗。

 

三、服務會員事項

(一)提供會員資訊﹕透過各種電子雜誌、電子郵件、郵件、電話等,提供各種資訊與服務。

(二)提供會員個人化專屬服務﹕就會員購買紀錄、心靈網路書店網站之瀏覽紀錄、所瀏覽之內容或廣告及其他關連事項、針對民調、活動、留言版等之意見、使用服務之內容,依客戶之個人屬性,進行個人化之分析作業、以便提供會員專屬之服務。

(三)回覆客戶之詢問﹕會員可以使用電子郵件、郵件、傳真、電話或其他任何直接間接聯絡方式向全佛文化-網路書店提出詢問,或與客服中心聯絡,我們會在最短時間回覆。

 

四、其他

(一)配合交易行為﹕會員對商品或勞務為預約、下標、購買、參與贈獎或其他交易時,我們為了完成商品配送、勞務提供、價金給付及相關之服務等,而請會員配合回答詢問或其他完成交易所必要知行為,會員均應配合。

(二)對於其他服務提供者之個資提供﹕會員對其他服務提供者之商品或勞務為預約、購買、參加贈獎活動或其他交易時,我們只在該交易必要範圍內,將會員之個人資料提供予該服務提供者,並由該服務提供者負責管理個人資料。我們會以規約課予服務提供者擔負保障會員隱私之責任;並告知其侵害會員權益,將有民刑事責任。但無法保證服務提供者會必然遵守。詳細內容,請向各別服務提供者洽詢。

(三)提供個人化專屬服務時,亦可能於上述規定之目的以外,利用個人資料。此時將在該個人化專屬服務之網頁載明其要旨並取得您同意。

隱私權保護/隱私權政策

 

全佛文化網路書店(http://www.buddhall.com)為一提供線上交易服務之網站,為保護網站使用者所提供之個人資料,故制定下列條款以為隱私權保護:

 

一、使用者資料之蒐集目的:

此資料的蒐集目的,係為確認於全佛文化網路書店進行交易服務行為,或取得資訊的使用者,其身份確認及提供有關服務之用,範圍如下:使用者應全佛文化網路書店之要求而留存之姓名、地址、電話、電子郵件帳號等個人資料。

 

二、使用者資料的使用:

經過讀者同意所登錄的資料,只作為寄送商品、連絡讀者、訊息傳遞、內部分析或商業服務用途,絕不提供任何第三人使用或移作其他用途。

但如在下列情形下,全佛文化網路書店可能將個人資料提供予第三人使用。

為了提供服務或優惠權益,需要提供第三人使用會員資料時,本網站將充分說明後,由會員自由選擇是否接受此優惠服務。

司法單位要求提供特定個人資料,將在司法單位正式程序下,作必要的配合。

 

三、個人資料之修改:

使用者可隨時利用帳號和密碼更改所輸入個人資料。但交易記錄、付款資料所留資料,則不在此範圍內。

 

四、資料之安全保護:

全佛文化網路書店將盡力以合理之技術及程序,保障所有資料安全。

 

五、網頁的使用:

為服務使用者,全佛文化網路書店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連結,使用者可經由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全佛文化網路書店並不保護使用者於該等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六、隱私權保障條款的修正權利:

本條款將因應科技發展、相關法規之修訂或其他環境變遷之因素而作適當的修改,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的立意。該修改過之條款亦將立即刊登於網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