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佛文化

商品介紹 PRODUCT LIST
大乘密嚴經密意
商品編號:10102118
優惠價:$324 原價:$360
作       者談錫永                    系列集數:離言叢書 8
出  版  社:全佛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語       言:繁體中文              規       格:平裝 / 21 x 15 cm
ISBN 9789866936876
內容簡介
《大乘密嚴經》(Ghanavyuha-sutra)的主旨其實很簡單:阿賴耶識即是密嚴剎土。
所謂密嚴剎土,即是如來法身上有識境隨緣自顯現,將法身與識境連同來說,便可以說為密嚴剎土。這時,自顯現的識境便是法身上的種種莊嚴。 
我們若將密嚴剎土視為菩薩定中的智境、瑜伽士觀修時所得的現量境、信解密嚴者的心識境,都只是心理狀態,那麼對本經便能豁然貫通:所謂密嚴剎土,便是如來內自證智的境界而已。菩薩與行人雖未證入這個境界,但已能悟入,便同樣是住入密嚴。
 
所以對於密嚴剎土,我們還可以補充,若廣義來說,密嚴剎土便是阿賴耶識的清淨變現境。經中強調湼槃界的顯現相,亦即色身佛境界相,當證入這境界時,便可以說是證入如來法身功德。
總序
一 說密意
本叢書的目的在於表達一些佛家經論的密意。甚麼是密 意?即是「意在言外」之意。一切經論都要用言說和文字來表 達,這些言說和文字只是表達的工具,並不能如實表出佛陀說 經、菩薩造論的真實意,讀者若僅依言說和文字來理解經論, 所得的便只是一己的理解,必須在言說與文字之外,知其真 實,才能通達經論。
《入楞伽經》有偈頌言──
   由於其中有分別  名身句身典文身
           凡愚於此成計著 猶如大象溺深泥
這即是說若依名身、句身、文身來理解經論,便落於虛 妄分別,由是失去經論的密意、失去佛與菩薩的其實說。所以 在《大涅槃經》中,佛說「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 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都是依其實而不依虛 妄分別,其中的「依義不依語」正說明讀經論須依密意而非 依言說文字作理解。佛將這一點看得很嚴重,在經中更有頌言彼隨語言作分別     即於法性作增益 以其有所增益故   其人當墮入地獄
這個頌便是告誡學佛的人不應依言說而誹謗密意,所以 在經中便有如下一段經文──
 
世尊告言:大慧,三世如來應正等覺有兩種教 法義,是為言說教法、自證建立教法。
 
云何為言說教法之方便?大慧,隨順有情心及信 解,為積集種種賣糧而教導經典,云何為觀修者 離心所見分別之自詮教法?此為自證殊勝越境,不墮一異、俱有、俱非;離心意意識;不落理量、不落言詮;此非墮入有無二邊之外道二乘由識觀可得嚐其法味。如是我說為自證。
由此可知佛的密意,即是由佛內自證所建立的教法,只不過用言說來表達而已。如來藏即是同樣的建立,如來法身不可思議、不可見聞,由是用分別心所能認知的,便只是如來法身上隨緣自顯現的識境。所以,如來法身等同自證建立教法,顯現出來的識境等同言說教法,能吉思知經論的密意,即如認知如來法身,若唯落於言說,那便是用「識觀」來作分別,那便是對法性作增益,增益一些識境的名言句義於法性上,那便是對佛密意的辦謗、對法性的損害。
這樣,我們便知道理解佛家經論密意的重要,若依文解字,便是將識境的虛妄分別,加於無分別的佛內自證智境上,將智境增益名言句義而成分別,所以佛才會將依言說作分別看得這麼嚴重。
 
二 智識雙運
由上所說,我們讀經論的態度便是不落名言而知其密意,在這裡強調的是不落名言,而不是屏除名言,因為若將所有名言都去除,那便等於不讀經論。根據言說而不落言說,由是悟入經論的密意,那便是如來藏的智識雙運,亦即是文殊師利菩薩所傳的不二法門。
我們簡單一點來說智識雙運。
佛內自證智境界,名為如來法身。這裡雖說為「身」,其實只是一個境界,並非有如識境將身看成是個體。這個境界,是佛內自發的智境,所以用識境的概念根本無法認知,因此才不可見、不可聞,在《金剛經》中有偈頌說──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色與音聲都是識境中的顯現,若以此求見如來的法身、 求見如來的佛內智境,那便是將如來的智境增益名言,是故稱 為邪道。
如來法身不可見,因為遍離識境。所以說如來法身唯藉 依於法身的識境而成顯現,這即是依於智識雙運而成顯現。經 論的密意有如如來法身,不成顯現,唯藉依於密意的言說而成 顯現,這亦是依於智識雙運而成顯現。如果唯落於言說,那便有如「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當然不能見到智境、不能見到經論的密意。不遣除言說而見密意,那便是由智識雙運而見,這在《金剛經》中亦有一頌言(義淨譯)一一
 
應觀佛法性 即 導師法身 法性非所識 故彼不能了
 
是即不離法性以見如來法身(導師法身),若唯落識境(言說),即使不能了知法性,所謂不離法性而見,使即是由智識雙運的境界而見,這亦即是不二法門的密意,雜染的法與清淨的法性不二,是即於智識雙運的境界中法與法性不二。
然而,智識雙運的境界,亦即是如來藏的境界,我常將 此境界比喻為螢光屏及屏上的影像,螢光屏比喻為如來法身, 即是智境;法身上有識境隨緣自顯現,可比喻為螢光屏上的影 像,即是識境。我們看螢光屏上的影像時,若知有螢光屏的存 在,那便知道識境不離智境而成顯現(影像不離螢光屏而成顯 現),因此無須離開影像來見螢光屏(無須離開言說來見響 意),只須知道螢光屏唯藉影像而成顯現(密意唯藉言說而成 顯現),那便可以認識螢光屏(認識經論的密意)。這便即是「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也即是「四依」中的「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簡單一點來說,這使即是「言說與密意雙運」因此若不識如來藏,不知智識雙運,那便不知經論的密意。
 
三 略說如來藏
欲知佛的密意須識如來藏,佛的密意其實亦說為如來 藏。文那內學院的學者呂徵先生,在〈入楞伽經講記〉中說_此經待問而說,開演自證心地法門,即就眾生與 佛共同心地為言也。
自證者,謂此心地乃佛親切契合而後說,非臆測 推想之言。所以說此法門者,乃佛立教之本源, 眾生入道之依處。
由此可見他實知《入楞伽經》的密意。其後更說──四門所入,歸於一趣,即如來藏。佛學而與佛無關,何貴此學,故四門所趣必至於如來藏,此義極為重要。
所謂「四門」即《入楞伽經》所說的「八識」、「五 法」、「三自性」及「二無我 J 呂激認為這四門必須歸趣入 如來藏,否則即非佛學,因此他說一一如來藏義,非楞伽獨倡,自佛說法以來,無處不 說,無經不載,但以異門立說,所謂空、無生、 無二、以及無自性相,如是等名,與如來藏義原 無差別。
佛說法無處不說如來藏、無經不載如來藏,那便是一切經的密意、依內自證智而說的密意;由種種法異門來說,如說空、無生等,那便是言說教法,由是所說四門實以如來藏為密 意,四門只是言說。
呂徵如是說四門──
前之四法門亦皆說如來藏,何以言之?八識歸於 無生,五法接至無二,三性歸於無性,二空歸於 空性,是皆以其門就如來藏也。
這樣,四門實在已經包括一切經論,由是可知無論經論 由那一門來立說,都不脫離如來藏的範限。現在且一說如來藏 的大意。
認識如來藏,可以分成次第──
 一、將阿賴耶識定義為雜染的心性,將如來藏定義為清淨的心性,這樣來理解便十分簡單,可以說心受雜染即成阿賴耶識,心識清淨即成如來藏心。
二、深一層次來認識,便可以說心性本來光明清 淨,由於受客塵所染,由是成為虛妄分別 心,這本淨而受染的心性,便即是如來藏藏 識。本來清淨光明的心性,可以稱為如來藏 智境,亦可以稱為佛性。
三、如來藏智境實在是一切諸佛內自證智境界, 施設名言為如來法身。如來法身不可見,唯 藉識境而成顯現。這樣,藉識境而成顯現的 佛內自證智境便名為如來藏。
關於第三個次第的認識,可以詳說──如來法身唯藉識境而成顯現,這個說法,還有密意。一 切情器世間,實在不能脫離智境而顯現,因為他們都要依賴如 來法身的功能,這功能說為如來法身功德。所以正確地說,應 該說為:如來法身上有識境隨緣自顯現,當這樣說時,便已經 有兩重密意:一、如來法身有如來法身功德;二、識境雖有如來法身功德令其得以顯現,可是還要「隨緣」,亦即是隨著因緣而成顯現,此顯現既為識境,所依處則為如來法身智境,兩種境界雙運,便可以稱為「智識雙運界」。
甚麼是「雙運」?這可以比喻為手,手有手背與手掌, 二者不相同,可是卻不能異離,在名言上,即說二者為「不一 不異」,他們的狀態便稱為雙運。
如來法身智境上有識境隨緣自顯現,智境與識境二者不 相同,可是亦不能異離,沒有一個識境可以離如來法身功德而 成立,所以,便不能離去如來法身而成立,因此便說為二者雙 運,這即是智識雙運。
如來法身到底有甚麼功能令識境成立呢?第一,是具足 周遍一切界的生機,若無生機,沒有識境可以生起,這便稱為「現分」;第二,是令一切顯現能有差別,兩個人,絕不相 同,兩株樹,亦可以令人分別出來,識境具有如是差別,便是 如來法身的功能,稱為「明分」,所謂「明」,即是能令人了別,了了分明。
智境有這樣的功能,識境亦有它自己的功能,那便是「隨緣」。「隨緣」的意思是依隨著緣起而成顯現。這裡所說的緣起,不是一般所說的「因緣和合」,今人說「因緣和合」只是說一間房屋由磚瓦木石砌成;一隻茶杯由泥土瓷釉經工人燒製而成,如是等等。這裡說的是甚深緣起,名為「相礙緣起」,相礙便是條件與局限,一切事物成立,都要適應相 礙,例如我們這個世間,呼吸的空氣,自然界的風雷雨電,如是等等都要適應。尤其是對時空的適應,我們是三度空間的生命,所以我們必須成為立體,然後才能夠在這世間顯現。這重緣起,說為甚深秘密,輕易不肯宣說,因為在古時候一般人很 難瞭解,不過對現代人來說,這緣起便不應該是甚麼秘密了。
這樣來認識如來藏,便同時認識了智識雙運界,二者可 以說為同義。於說智識雙運時,其實已經表達了文殊師利法門 的「不二」。
 
四 結語
 
上來已經簡略說明密意、智識雙運與如來藏,同時亦據 呂徵先生的觀點,說明「無經不載如來藏」,因此凡不是正面 說如來藏的經論,都有如來藏為密意,也即是說,經論可以用 法異門為言說來表達,但所表達的密意唯是如來藏(亦可以說 為唯是不二法門),因此我們在讀佛典時,便應該透過法異門 言說,來理解如來藏這個密意。
例如說空性,怎樣才是空性的究竟呢?如果認識如來 藏,就可以這樣理解:一切識境實在以如來法身為基,藉此基上的功能而隨緣自顯現,顯現為「有」,是即說為「緣起」,緣起的意思是依緣生起,所以成為有而不是成為空。那麼,為甚麼又說「性空」呢?那是依如來法身基而說為空,因為釋迦將如來法身說為空性,比喻為虛空,還特別聲明,如來法身只能用虛空作為比喻,其餘比喻都是邪說,這樣一來,如來法身基(名為「本始基」)便是空性基,因此在其上顯現的一切識 境,便只能是空性。此如以水為基的月影,只能是永性:以鏡 為基的鏡影,只能是鏡性。能這樣理解性空,即是依如來藏密意而成究竟。
以此為例,即知凡說法異門實都歸趣如來藏,若不依如 來藏來理解,便失去密意。因此,本叢書即依如來藏來解釋一 些經論,令讀者知經論的密意。這樣來解釋經論,可以說是一 個嘗試,因為這等於是用離言來解釋言說,實在並不容易。這 嘗試未必成功,希望讀者能給予寶貴意見,以便改進。
 
談錫永
2011年5月 19 日七十七歲生日
目錄
總序                              
導論
 一、本經主旨                         
 二、密嚴剎土                         
 三、轉依                            
 四、本經的架構                      
 五、結語                             
前言                                                     
 《大乘密嚴經》疏                       
卷上
 密嚴道場品第一                    
 入密嚴微妙身生品第二
卷中
 入密嚴微妙身生品之餘             
 胎藏生品第二                     
 自作境界品第四                   
 辨觀行品第五                     
 趣入阿賴耶品第六                 
卷下
 我境界品第七                     
 阿賴耶即密嚴品第八               
附錄
 一、布施品第二(楊杰譯)              
 二、大乘密嚴經品目(歐陽竟無撰)
購物說明
商品示意圖僅供參考,請以實際供貨商品為準!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
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有聲出版品及食品,因性質特殊,一經拆封,即不接受退貨。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試閱/試聽
導論

本經主旨
《大乘密嚴經》的主旨其實很簡單,一句話,阿賴耶識即是密嚴剎土。
阿賴耶識是人的心識,或譯為藏識,稱為第八識,佛又說之為阿陀那識。對於阿賴耶識可依瑜伽行唯識的理論來闡明──
人具有八識:眼、耳、鼻、舌、身識稱為「前五識」,此外即為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意),第八阿賴耶識(藏識)。每一個識都有二份,稱為相分與見分。所以,整個人心識的組合,便只有一堆相分,一堆見分,各各由自種子生起。這些種子即藏在阿賴耶識中。種子獨立,因此由種子生起的見分或相分,大致可以視為單獨的個體,然則這些個體由甚麼力量來攝集它們呢?佛家便將這種力量設施為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有三種基本功能:一是能藏,因為它能藏一切有漏種子;二是所藏,若以一切有漏種子為主體,則阿賴耶識為其所藏之處;三是執藏,因為第七末那識恆時堅執阿賴耶識為自我及內我,阿賴耶識即藏有此執著。這三種功能,最主要的是執藏,在本經中尤其重要,因為當說阿賴耶識即是密嚴剎土時,即依其執藏的轉依而成立。當執著末那識時為迷,離執著時便即是悟。
要了解本經所說的阿賴耶識,還須要認識它的一些異名。
阿賴耶識亦明根本識,由於餘七種事都依阿賴耶識為根本,其相分與見分種子依阿賴耶識,相分與見分種子起現行後生起種子,亦依於阿賴耶識中,因此便將此識視為種種識的根本。所以在本經中,說阿賴耶識生起餘七識,由於七識轉動,阿賴耶識亦隨而轉動,這便可以說是根本識的根本作用。
阿賴耶識亦名異熟識,因為在生死中,它能招感善惡業的異熟果。今生的善業於來生得善果,今生的惡業於來生得惡果,因為因果不同時,而是異時而成熟,所以稱為異熟。本經說阿賴耶識周遍生死,便是依此識的這種功能而說。
相關商品
勝鬘師子吼經密意
NT$ 340
NT$ 306
如來藏經密意
NT$ 300
NT$ 270
無邊莊嚴會密意
NT$ 190
NT$ 171
解深密經:大乘密嚴經
NT$ 200
NT$ 180
回商品列表
CLOSE

購物車 (0)

TOTAL:$0
無購物資料
庫存狀態文字
會員登入
更新驗證碼
忘記密碼?
立即結帳

為簡化流程,第一次購物您不需要加入會員就可以直接進行購物。完成訂購後,系統將自動將您升級為會員。

會員個資權益條款/會員服務條款

 

歡迎您加入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網路書店的會員(以下簡稱全佛文化),增進會員的福祉及保護個人隱私是我們最重要的經營理念。以下的條款請您耐心閱讀,以便能夠確實保障您的權益。

 

一、個人資料權益保護告知事項

由於「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在取得您的個人資料時,需告知下列相關事項並得到同意。

(一)取得之目的﹕為了用來記錄客戶的個人訂單以及配送商品的用途、最新特惠訊息及提供會員個人化之推薦服務。

(二)取得之內容﹕姓名、聯絡方式......等,詳如會員資料表。

(三)運用個人資料之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1. 期間、方式:提供個人資料後,以電腦或其他方式持續給與關懷與服務。

2. 對象、地區: 全佛文化、與全佛文化有業務往來者及地區。

(四)就提供之個人資料,行使查詢、閱覽、複製、補充、更正,您得登入會員中心自行辦理;停止蒐集、處理、運用或刪除及無法登入會員中心,需提出證明資料向客服中心申請辦理。但法律另有規定者,得不依您的請求辦理。

(五)可自由選擇是否提供個人資料,若拒絕提供所需之個人資料或提供不完全時,全佛文化-網路書店提供之關懷與服務可能有所疏漏。

 

二、個人資料安全注意事項

保護會員的個人隱私是全佛文化-網路書店重要的經營理念,在未經會員同意之下,我們絕不會將會員的個人資料提供予任何無關之第三人。

(一)為了確實保護會員的個人隱私,我們全程使用SSL128bits最高等級加密,絕不會將您的會員及購買資料洩露給第三者,所以會員、消費者可以放心在本商店購物。

(二)會員請妥善保密自己的網路密碼及個人資料,不要將任何個人資料,尤其是網路密碼提供給任何人。在使用完網站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功能後,務必記得登出帳戶,若是與他人共享電腦或使用公共電腦,切記要關閉瀏覽器視窗。

 

三、服務會員事項

(一)提供會員資訊﹕透過各種電子雜誌、電子郵件、郵件、電話等,提供各種資訊與服務。

(二)提供會員個人化專屬服務﹕就會員購買紀錄、心靈網路書店網站之瀏覽紀錄、所瀏覽之內容或廣告及其他關連事項、針對民調、活動、留言版等之意見、使用服務之內容,依客戶之個人屬性,進行個人化之分析作業、以便提供會員專屬之服務。

(三)回覆客戶之詢問﹕會員可以使用電子郵件、郵件、傳真、電話或其他任何直接間接聯絡方式向全佛文化-網路書店提出詢問,或與客服中心聯絡,我們會在最短時間回覆。

 

四、其他

(一)配合交易行為﹕會員對商品或勞務為預約、下標、購買、參與贈獎或其他交易時,我們為了完成商品配送、勞務提供、價金給付及相關之服務等,而請會員配合回答詢問或其他完成交易所必要知行為,會員均應配合。

(二)對於其他服務提供者之個資提供﹕會員對其他服務提供者之商品或勞務為預約、購買、參加贈獎活動或其他交易時,我們只在該交易必要範圍內,將會員之個人資料提供予該服務提供者,並由該服務提供者負責管理個人資料。我們會以規約課予服務提供者擔負保障會員隱私之責任;並告知其侵害會員權益,將有民刑事責任。但無法保證服務提供者會必然遵守。詳細內容,請向各別服務提供者洽詢。

(三)提供個人化專屬服務時,亦可能於上述規定之目的以外,利用個人資料。此時將在該個人化專屬服務之網頁載明其要旨並取得您同意。

隱私權保護/隱私權政策

 

全佛文化網路書店(http://www.buddhall.com)為一提供線上交易服務之網站,為保護網站使用者所提供之個人資料,故制定下列條款以為隱私權保護:

 

一、使用者資料之蒐集目的:

此資料的蒐集目的,係為確認於全佛文化網路書店進行交易服務行為,或取得資訊的使用者,其身份確認及提供有關服務之用,範圍如下:使用者應全佛文化網路書店之要求而留存之姓名、地址、電話、電子郵件帳號等個人資料。

 

二、使用者資料的使用:

經過讀者同意所登錄的資料,只作為寄送商品、連絡讀者、訊息傳遞、內部分析或商業服務用途,絕不提供任何第三人使用或移作其他用途。

但如在下列情形下,全佛文化網路書店可能將個人資料提供予第三人使用。

為了提供服務或優惠權益,需要提供第三人使用會員資料時,本網站將充分說明後,由會員自由選擇是否接受此優惠服務。

司法單位要求提供特定個人資料,將在司法單位正式程序下,作必要的配合。

 

三、個人資料之修改:

使用者可隨時利用帳號和密碼更改所輸入個人資料。但交易記錄、付款資料所留資料,則不在此範圍內。

 

四、資料之安全保護:

全佛文化網路書店將盡力以合理之技術及程序,保障所有資料安全。

 

五、網頁的使用:

為服務使用者,全佛文化網路書店的網頁可能提供其他網站的連結,使用者可經由連結,點選進入其他網站。但全佛文化網路書店並不保護使用者於該等連結網站中的隱私權。

 

六、隱私權保障條款的修正權利:

本條款將因應科技發展、相關法規之修訂或其他環境變遷之因素而作適當的修改,以落實保障使用者隱私權的立意。該修改過之條款亦將立即刊登於網站中。